《习近平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论述摘编》的第一部分是摘编党的作风关系人心向背,决定党和国家事业成败的重要性的论述。第二部分主要从作风问题的本质是党性问题,共产党人应该如何涵养自己的党性来论述作风建设的重要性。党性问题是党的根本性问题,重视党性问题是我们的优良传统,列宁在1913年的《糊涂的无党性分子》一文中指出:“我国舆论界最普遍、最不正常的现象之一,就是轻视(如果不是公开否认的话)党性。”
党风是表现,党性是根本。在作风问题上,起决定作用的是党性。本部分共29段阐述。经过认真研读,我认为主要内容有一下六个方面:
一、作风问题根本上是党性问题。我们改进作风,不能简单就事论事,而要举一反三,透过作风看党性,在解决作风问题的基础上解决好党性问题。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、统一的。中国共产党的党章规定,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,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,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。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,党除了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,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。在我们党看来,人民的利益就是党的利益;为人民谋利益,就是党的初心和使命。
二、信念是本,作风是形,本正而形聚,本不正则形必散。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,坚定理想信念是本。被群众誉为“苏区包公”的何叔衡,担任苏维埃中央政府工农检察部部长,坚持原则,执法如山,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留守苏区,被敌包围,跳崖牺牲,实践了生前“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”的誓言。强党性,要对党忠诚。要學史崇德,党性修养,作风建设,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。
三、衡量党性强弱的根本尺子是公、私二字。我们应该坚决反对“大公有私”的谬论!不要把承认干部合法的利益与私心、私利、私欲的概念混为一谈。作为党的干部,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,就是要诚心实意为党和人民事业奋斗,就是要讲大公无私、公私分明、先公后私、公而忘私。作为党的干部,只有一心为公,事事出于公心,才能把群众装在心里,才能坦荡做人、谨慎用权,才能光明正大、堂堂正正。
四、抓作风建设要重视党内政治生活。严肃认真的党内政治生活是我们党坚持党的性质和宗旨、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法宝,是解决党内矛盾的“金钥匙”,是淬炼党性的“大熔炉”,是纯洁党风的“净化器”。
五、抓作风建设要返璞归真、固本培元,在加强党性修养的同时,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。党性教育是共产党人修身养性的必修课,也是共产党人的“心学”。“身之主宰便是心” “不能胜寸心,安能胜苍穹”“本”在人心,内心净化、志向高远便力量无穷。中医上讲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。
六、抓作风,强党性,要自觉做党的创新理论的笃信笃行者。坚持不懈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聚魂,切实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运用能力。
通过学习,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六个方面拷问自己:
其一,政治立场是否坚定?党性说到底是立场问题,体现为党员个体在想问题、搞研究、做决策、办事情的过程中,始终站在党和人民的立场上。
其二,思想理论是否科学?即是否认同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理论,是否崇尚马克思主义理论,理解它、信奉它并自愿接受它的指导,有能力把握它的精髓,按照其原则行事。
其三,理想信念是否崇高?即是否对党的历史充满自豪感,对党的宗旨、章程、纲领的精神充分领会并践行,对党的建设以及未来发展充满希望,对社会主义、共产主义的奋斗目标深信不疑。
其四,工作态度是否客观?即是否有理论和实践统一的态度,是否有实事求是、求真务实的态度。
其五,为政用权是否廉洁?即是否能够坚持廉洁从政,保持作风端正,具备法治思维等等。
其六,道德情操是否高尚?即是否不仅遵守基本的伦理规范,还有高尚的道德情怀,具有共产党人的高风亮节。这些方面最终落脚于自身修养的全面性,即理论修养、政治修养、道德修养、纪律修养、作风修养。
总而言之,党性修养不是一阵子,而是一辈子。活到老、学到老、修养到老,才能在关键时刻让党信得过、靠得住、能放心。筑牢信仰之基、补足精神之钙、把稳思想之舵。
通过这次学习教育,我们应该从党的创新理论中汲取党性滋养,进一步修好共产党人的“心学”,才能守住政治关、权力关、交往关、生活关、亲情关,在大是大非面前旗帜鲜明,在风浪考验面前无所畏惧,在各种诱惑面前立场坚定。